热搜: 幸运彩票开奖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进一步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信息化浪潮,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准确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为及时研判、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当前,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例如,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融合多维环境数据,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性智能监测系统,实现水下主要鱼种的动态监测与识别。运用浮游植物智能鉴定系统,实现藻类的AI图像识别与统计分析,显著提高了浮游植物鉴定效率。实践证明,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具有高度专业性、协同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态环境治理装上了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顺风耳”,提供了科学分析、有效应对的“智慧脑”“灵巧手”,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
以数字化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实现发展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一项重要任务在于以数字化促进绿色化,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通过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智慧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能源转型升级方面,一些地方利用数字技术和智慧能源技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数字化、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有机融合,发掘和培育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增长点。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一些地方综合运用工业物联网、标识解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集安监、环保、能源等多元化监管与应急联控为一体的“工业环境大脑”,为建设资源友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工业园区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以数字化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大力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着力降低全链条能源消耗,在生产效率和能源效能共同提升、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让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以数字化应用引领和推动绿色智慧生活方式养成。绿色发展既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等方面的数字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普及,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绿色智慧生活的行列中来。目前,一些地方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数字技术的应用服务场景,着力创新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方式,推动就业、健康、卫生、医疗等服务“指尖办”“网上办”“就近办”,通过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高效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服务资源,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更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生活需求。此外,线上课堂、智慧医疗、智慧图书馆等数字技术的场景应用,在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满足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从技术层面强化了全社会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绿色发展的种子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 林智钦 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刘欢】
中新网青海海东12月2日电 (刘洋)“作为全省唯一的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希望服务站能够成为集服务人才、保障人才、赋能人才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服务交流平台,助力青海人才事业谱写新篇章。”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总领队、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徐小兵2日在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揭牌仪式上表示。
图为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揭牌仪式现场。 刘洋 摄
当日,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揭牌仪式在青海省海东市委党校举行。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领队以及省直单位的中央单位(企业)援青干部和江苏省无锡市第四批对口帮扶县处级领队干部、青海省海东市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揭牌仪式。
2022年7月27日,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奔赴高原,接过了为期三年的沉甸甸的援青“接力棒”。416名援青干部人才根据受援地急需医疗、教育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情况,肩负重托,融入当地,认真履职尽责。
“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唐蕃古道’‘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同时也是中央确定的兰西城市群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海东是青海各项事业发展的‘排头兵’。”青海省海东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道霖说,近年来通过在青海工作,感受到了山水田园、生态绿色、宜业宜居、创新活力、城乡统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东建设取得新成果。
图为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揭牌仪式现场。刘洋 摄
“在青海省海拔最低、气候最好、物产最丰饶的地方建立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充分体现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海东市委、市政府对广大援青干部的亲切关心。”徐小兵介绍,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为全体援青干部人才和家属提供了疗养休整的场地和贴心的服务保障。“我们要把青海省首个援青干部人才服务站建好,真正为援青干部提供优质服务。”
“作为援青干部人才中的一员,也希望广大援青干部人才把青海各族干部群众的关心关怀关爱转化为做好援青工作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专业特长和纽带作用,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新征程中积极进取担当作为、建功立业。”徐小兵表示。(完)